无疾而终的垃圾分类|成都系列
今年二月,中国垃圾分类的传说甚嚣尘上。上海是试点,据说随后将向全国推广,成都的正式生效时间是三月一号。那段时间,全国看上海,上海人一边自豪于“全国素质最高城市堪为垃圾分类表率”,一边自己也紧张兮兮。传言很复杂,网络上各种段子满天飞,最著名的是说垃圾筒旁随时有人指导如何扔垃圾,那每次有人拎着垃圾袋过来,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便是:你是什么垃圾?
垃圾在指垃圾的时候,它就只是垃圾,但一旦指代人类,它变成了个不带脏字却能要多脏有多脏的骂人话。因而,那个问题一度变成了大家相互问候的流行语,却不意在骂人了,而变成了自嘲,变成了玩笑。
我们小区楼下的垃圾筒也随着宣传及时经过了更换,原来大杂烩,后来增加了筒子,分别标上了"厨余垃圾"、“湿垃圾”、“干垃圾”等字样。我跟我妈讲了从网上听来的上海关于垃圾分类的各种传说,我妈很紧张,担心真的在楼下的垃圾筒处装摄像头,把垃圾没分对的人每天贴出来示众。我也紧张,我妈八十多岁了,学会把垃圾扔垃圾篓子再拎下楼扔垃圾筒也没几年。我们农村的垃圾,大部分都填了炕洞或灶火,烧不了的,喂猪喂鸡,至不济还能倒地里沤成肥。成都一旦要像传说中那么严格分类,我妈肯定搞不定,最终这些艰难困苦将会转嫁到我的头上。
还没等到我多买几个垃圾篓来,我妈先采取了行动,他用网购装东西的纸箱,自己分类,瓶瓶罐罐放一个,其它东西放一个。她大概只能做成这样,而我,也只能听天由命。
很庆幸,垃圾分类这件事,最后无疾而终。如今大半年过去了,新换的垃圾筒和旧的一样用法,那些以前挂得到处都是的宣传标语却不见了踪影,没有指导扔垃圾的人,垃圾筒前当然也没有装摄像头。
也不知道哪一天哪位大人一时兴起说了一句话,像这个国家的很多事一样,最后演变成了一场运动。后来另一位更大的大人说了另一句话,运动便胎死腹中。没有人告诉大众,这件事因何开始,更没人讲它为何结束,一切只能靠猜。
虽然我说庆幸政策无疾而终,但实际上我个人是支持分类的,而这支持是仅凭一种十分不可靠的直观感觉:分类其码会整齐些吧?!至于分类倒底是否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垃圾处理效率,我是没有费心去研究的。那时候舆论争论的时候,有些没有用的反对意见,转发过一些科普类的文章,说其实不一定。
正常的社会,这些大的政策实施前夕,该是向民众科普的好时机,一是争取广泛支持,二是顺便提高民众科学素养。但对于不正常的我们来讲,这两者都豪无必要。
我那时候想,真要那么强硬地执行,这时候可不该社区和物业出马,跟小区里主要负责丢垃圾、没什么自学能力的大叔大妈来几场现场教学吗?但一直没有,只听见喊口号,紧螺丝。我就想,应该至少不会那么严格。大家都不会,你怎么办?
果然。
现在,事情回到了以前,我也仍然不懂怎么分类。不过,我一直好奇,在那些垃圾车一周只来一两次的国家里,夏天的厨余垃圾,不会放馊吗?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