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人打卡
我从墙外探出头来的时候,正值香港反送中如火如荼。一开始也真不知道去哪里,twitter到处在吵架,每个中文媒体下都是口水战,大陆的、香港的、台湾的、全世界华人极端分子云集,看得人脑壳疼。FB倒是好很多,也可能因为我没有一来就关注媒体,也因而没觉得有啥大意思,和微信朋友圈差不多,我连真正的朋友圈都关了,何况FB还没朋友。 找一个很善于开拓墙外世界的朋友,让他帮我推荐个能写字的地方。一开始注册了Medium,只看文章,觉得还不错,很多英语文章,可以顺便学习下。中文就少得可怜,也不大容易检索。更重要的是,感情还没有充分培养起来,就问我要钱了。也是那时候没有付费阅读的习惯,正好一走了之。 有一天,那个朋友给我推荐了matters,说你看看,好像是为数不多大家可以平心静气讨论问题的地方。从此,一见倾心,再也没离开过。 其实,有过短暂的纠结。马特市过强的社交属性带来温暖和繁荣,也同时带来压力。有一度,我产生实实在在的焦虑,一方面觉得自己过去的写字习惯正在被强行“修正”,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的写作水平(时至今日,用“写作”两个字来定义自己的文字生产过程也还是颇不习惯)可能配不上那么多的“读者”,还有一方面,太开放的社区,个人的充分表达会受到制约。于是我写了一篇牢骚文章 在matters上一本正经写了10个月,突然想不正经 ,没想到,这篇文章得到了不少市民的共鸣,是那个阶段我被拍手及支持最多的文章。 虽然此后,我也并没有不正经起来,反而比之前好像更正经了些,但那种不可名状的焦虑,再没有过了。我甚至后来应魔鬼小编 之约,写起了“纽成一片”。那之前,我觉得我写不了命题作文,也不喜欢写。那之后,我觉得写得好与不好另说,那个系列一方面是对自己的一种“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像小编自己说的,做为一个外乡人,借此探索和了解自己如今身处的城市。 写到这里突然想,“故乡”这个词也不知道是谁造的,它后来被赋予的那种令人千回百转、无法解脱的深刻感情,其实未见得是它应得的。我十八岁离开故乡,辗转过好几个地方,现如今,定居成都的时间,已经飞速接近十八年,我在这里买了房子,迁了户口,可是每每有人问及,我仍不会说自己是成都人,我心里永远想的,是那个再也回不去的故乡。可是凭什么?这就像你结了婚,成了家,你告诉别人你最爱的仍然是父母一样。那爱人怎么办? 想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是人类永恒的好奇心。在美国的影视剧里,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