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萨尔传奇区游记
月初从老家回来,没过两天,又去了川西,在若尔盖跑了一场40公里的越野。这是第二次,上一次是两年前。上次的路线很平,57公里累计爬升就几十米。这次改了线路,有了几处起伏,景色原本该多了层次,可惜天公不做美,比赛当天风裹着雨,雨夹着风,很多人湿透了,一些人失了温,无奈退赛,包括不戒。他穿的短裤,没有冲锋衣,被天气预报欺骗,打了一把小伞。枪响前,他说云图显示半个小时后雨就停了。然而,这雨一直下到关门时间过了才像是终日和跑者战斗也终于有些累了的歇了。我穿的长裤和夹了绒的冲锋衣,到后来也几乎湿透,更别说不戒。他坚持到三十公里,还心有不甘。然而那时,风又大起来,我看他讲话都已不大利索,便再三劝他上车。还好他听劝,终于上了。我松一口气,又等小N,问他要不要上车。小N虽然从十公里开始就说髂胫束疼,只能走路,而且冲锋衣也没能阻住连绵的雨,很快湿透了。但他身体素质很好,又一向在高原活跃的,便由得他。最终,花了七个多小时完成了比赛。真难,很难忘,这辈子估计也再很难有机会在3400米的高原淋七个多小时的雨了。高原的雨,原本应该是用来制造彩虹的,谁想它会估意和跑者为难呢。
而对不戒,多少有点觉得抱歉。他是我忽悠来的。八月的草原风光不错的,这比赛难度又不大,做为高原越野的入门是很理想的,而且趁暑假你还可以带着小孩来玩一下。他很轻信了我,默默地报了名。谁知道,人算不如天算呢,雨下得不但草原灰头土脸,比赛也莫名其妙上了十二分的强度。他没有来高原的经验,我也没有用心在提醒他这件事上。主要是两年前那场,大太阳底下晒了十一个多小时,柏油路上被压死的小蛇都干成了壳。谁料得到呢!
从若尔盖,我又去了甘南、海西、昌都,再沿317回来。这是趟单人行程,因为原本说好一起去若尔盖的朋友临时少了两个,我的车子便几乎空了出来,可以不用载人返程。突然想念起拉萨来,也想念起路上的时光,我已经十三年没到过西藏了。但是一看地图,又有些胆怯了,还有二千公里。之所以年纪越大,回忆越多,大概就因为行动力萎缩,于是只能坐着空想了吧。
和伙伴们分道扬镳之后,我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只是走着看。先去了玛曲,那是挨着若尔盖的甘南藏族自治州边界上的县城。我二十五年前做第一份工时,跟着领导来过这里出差,是第一次到高原。记得天黑了还在翻山越岭,不知道为什么却很嗨,在车里高歌。那位人还不错的女部长,现在该七十岁了,很难想像她的样子。而那位嗓音洪亮,身材壮硕的女司机,后来不久车祸去世了。那时候没有导航,司机们真有两把刷子,无论多远的路,很少出错。玛曲的哪里,看到个“格萨尔王发源地”的牌子。玛曲的广场,也叫格萨尔广场。玛曲的县城,没有超过两层的楼房,但是干净整洁。街道两旁的店铺,藏人店家把商品摆到了人行道上,卖得很多东西我不认识。这里有些异国似的情调,让我想起到过的东南亚,甚至是罗马的路边摊。玛曲没有快充桩,地图上显示只有两个慢充。这是我到过的唯一没有快充的中国的县城,不知道去掉“我到过的”是不是依然成立。我在玛曲住了一晚,第二天很早起床工作,离开时有点留恋。这里除了大部分的藏人,还有小部分回族人,天气晴好,到处有好吃的河沿面片。
值得一提的是,那天计划的两个充电点,一个是青海的久治县,另一个是高速公路门堂服务区,都没能充到电。久治有充电桩,满员并且还有人排队。德马高速门堂服务区也有充电桩,但是坏的。好在特斯拉表显目的地电量相当准,续航也争气,虽然一路扑空,倒也没有十分焦虑。
在果洛,终于实现了充电自由。做为州府的玛沁县,虽然到处修路,挖得烂糟糟,空气也十分不配高原,然而充电桩充足,并且价格便宜。那是自从离开成都第一次充到一块以下的电。若尔盖充电桩也很多,但电费普便超过一块五。玛沁县虽然贵为州府,但它也像川西那两个州府马尔康和康定一样,不怎么能引起我过多的兴趣。原本想去看阿尼玛卿,据说路况相当不好,于是只在高速路上遥望了事。
绕道去了玛多县,那里海拔4270米,是黄河源头,有评价不错的快充,以及水系风光。县城太高了,条件艰苦,只有一万多常住人口。但是县城很新,有个没什么人参观的格萨尔王主题公园。我进到公园里,看了简介,才意会,格萨尔王并非是真的从玛曲走出来的人物。从甘南到青海的果洛,还有四川的甘孜,甚至西藏的昌都,这一片如今分成四个省份的区域,很久以前也许并不这样泾渭分明,格萨尔王的诗史便是在这整片区域里被创造、流传以及发展成形的。这一大片区域里的藏人,他们有着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信仰。而我,是外来的,和他们隔着十万八千里。我决定拜读一下这部世界最长的读史,《格萨尔王传》。我在格萨尔主题公园绕圈跑了5公里,那是我海拔最高的5公里。公园建在倾斜的地基上,每次上坡,喘得心脏几乎跳出来。一些当地人在转经。有个老人家,开着三轮车拉着小孙女路过,停在路边朝我笑,我也朝他笑,说扎西德勒。临走,小姑娘向我招手。我想,没准多年以后,这个不知道叫索朗还是卓玛的女孩,还会想起多年以前的这个傍晚,有个汉人大叔,在这里莫名其妙地绕圈,喘地像条狗。
从玛多到玉树的路上,看到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海子,有些可能只能称之为水塘。这很超出我从前的想像,这样高的地方,白天的阳光又这么猛烈,这些看上去彼此隔开的水塘竟然不枯竭。我在一处地方爬上了一座小山头,于是便像是身处千岛湖的高处。(千岛湖我没去过,这类比纯属望文生义。)我还看到几百米外的河流中饮水的鹿,我停下车拍照,它们很机警,越过河流跑走了。后来,在路边的山坡上,近距离的,又看到藏原羚。另一回,想走近一个湖泊边去拍成群的水鸟,才走几步他们也全扑楞楞飞走了。大概也是因为水系丰富,玛多才有那么多的野生动物。因为人口稀少,才给了野生动物生存空间。有人停车在路边架起相机,可惜我只有手机。
玉树是个很小的城市,广场也叫格萨尔文化广场,中央是千篇一律的骑马的格萨尔形象。巴塘河穿过玉树城区,汇入通天河,成为长江的源头。通天河,便是《西游记》里遇老龟的那个,河边甚至有个晒经台。但玄奘的取经路线,实际和玉树南辕北辙。我想,要是放到现在,有位作家想写一本有着历史原型的小说的话,地名怕是不能再这样随意附会了。我后来在结古寺里,还看到一尊通体洁白的玄奘雕像,这是头回在一座藏传佛教寺庙里看到汉人僧人先贤的塑像。我想,大概是旅游经济需要,再加上某种民族融合叙事吧?实际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那年,唐玄奘还在周游印度,后来藏传佛教的初具规模,主要是藏人自己从尼泊尔和印度取经的成果,和玄奘的关系不大。不知道藏人文化中,有没有类似的取经故事。不过我想不太会有,西藏近水楼台,去尼泊尔和印度都比中原方便太多,旅途艰辛,几乎不值一提。在万马才旦的电影《静静的玛尼石》中,小喇叭被《西游记》的电视剧吸引,心心念念“悟空喇嘛”,恐怕也单纯只是孩子对于超级英雄的崇拜。
| 结古寺的唐三藏 |
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之间的的交流多吗?彼此认同对方不同的修行方法吗?有相互融合吗,还是互斥?藏传佛教里,有像释永信那样的“大师”吗?我的好奇心很重,可惜还没找到人帮我解答。
我在玉树住了两天,不是贪恋这里的美景,是因为有工作要做,加上连续颠沛,也着实有些疲劳。玉树的充电桩也紧俏,我专门找个可以充电的酒店,但那充电桩第一天一直被占着,直到第二天一早,才腾出位来。我也是直到第二天傍晚,才做完工作,爬上就在酒店几百米外的山头,那里耸立着一座萨迦派寺院:结古寺。寺院居高临下,在那里可以俯瞰整个玉树城。
玉树的新寨还有个据说是世界最大的玛尼堆,始建于1715年,三百年来不断扩大,如今已达长长约400米,宽约100米的超级规模。我去的时候是早上九点左右,已经熙熙攘攘,人们扶老携幼绕圈朝圣。我突然想,如果我们村子里也有一个,老人们闲来便结伴去走几个圈,一边聊天,一边念经,日子会不会更好过些呢?
| 新寨玛尼堆 |
我用手机和车机同时导航,手机用的高德,车机用的百度。不知道是特斯拉的问题还是百度数据库的问题,车机导航执拗地让我调头走国道。直到路程过半,车机导航似乎才突然醒悟过来,看到了脚下的路,修正了路线。我讨厌百度,多年没用过百度的产品,直到特斯拉不容分说又硬把它塞给我。
一些路段坑很多,车开得忘情,也不怎么避让,甚至减速。于是,在离昌都五十公里的地方扎了胎,胎压突然从2.9降到2.3。我没有扎胎经验,打电话给客服,那小哥说只要没快速降至2.0以下,就可以继续开。幸运的是,剩下那50公里路况很好,直到开进了修理厂,胎压还有2.1。果然是扎了胎,切口有点大,那师傅说不一定能补,拿给另一位老手检视,说可以。最终花一个多小时,80块被完。能补就谢天谢地,不然得在昌都等上几天,等换新的轮胎从别的城市运来。后来几天,处处小心,时时在意,小小崎岖赶忙急刹,担心它旧伤复发,再把我撇在路上。还好没有。
我是第一次到昌都,没想到它那么逼仄,像重庆。逼仄的城市,大多不方便停车。酒店的停车场在几百米外的江边,有个大铁门,老板指引我停好车,便锁了门。我心下一凉,车怕不大好动了。我订的房间,自我标榜为江景房,然而和江之间隔着宽阔的317国道,白天车来车往,没办法开窗。放下行李,稍作休息,出门觅食。步行一公里左右过了江,才有饭馆,才像重庆,高楼、陡坡、人潮汹涌。点了冒菜,客人很多,等了很久。旁边一对小情侣在闹别扭,男孩不断赔罪说好话,女孩只是板着脸不理他。两个都是藏族人,说什么我也听不懂。只见男孩浓眉大眼,左眉间有断点,国字脸,长得很有些好看。我心下替他求情,长成这样,犯点错也是可以原谅的吧。但女孩大概看习惯了,不为所动,后来起身扬长而去。自然,男孩也跟着没了。
昌都很多四川人,修车的是,开酒店的是,开冒菜馆的还是。
第二天一早,退了房,把车开到充电站充上电,就近吃了油条豆浆当早餐,爬坡去了趟强巴林寺,便打道回府了。话说强巴林寺门口像玉树的玛尼堆一样人来人往,市井气息实足,有卖菜的,也有卖小玩意的。进门左边大殿前的广场上人却没多少,广场中间停着一辆消防车,大殿入口两侧垂下红底黄字的巨幅标语,左侧是汉语“坚定不移听党话 矢志不渝跟党走”,右侧是藏语,是不是同一句呢?这时突然记得那年在石渠的色须寺里遭遇僧人很不友善的呵斥的往事。如果我在这样的寺里当和尚,大哥会很茫然,不知道究竟是信党还是信佛。
| 强巴林寺 |
回程走的317,路上终于有很多车。经过更逼仄的江达县,还有美到让人不舍的甘孜县,好几次遇到好奇的藏人凑上来看特斯拉,翻折多山时看到很严重的车祸,以及折多山有川藏线上最宽的三车道。除此之外,一路无事。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