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孝妇》和《窦娥冤》
《东海孝妇》讲东海某家儿媳,孝顺婆婆,赡养十年。婆婆久病,觉得不该拖累年轻人,自缢而死。小姑子告官,说嫂嫂杀了母亲。儿媳被屈打成招,判了死刑。死后,东海郡大汉三年。后来新太守到任,曾参与案件审理的于公对太守说,这媳妇伺候了婆婆十年,以孝闻名,肯定是冤死的,所以招至此劫。新太守于是”身祭孝妇,因表其墓“,天马上下起雨来,当年大获丰收。
从小看到大的秦腔戏《窦娥冤》里,马友仙老师扮演的窦娥临刑前有句唱词:”昔日三年天大旱,只为冬海孝妇冤。今日轮到你三阳县,百姓有苦口难言。“原来便典出这里。窦娥的婆婆被赃官曲打,窦娥无耐替婆婆认下罪责,临死前发下三桩毒誓:大旱三年、六月飞雪、”不让鲜血染尘埃,红花点点链旗悬“。这一和三,都是《东海孝妇》里的情节,可见关汉卿的灵感之来源。
不过,也有说《东海孝妇》里周青当众盟誓”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这个桥段早期版本中并没有。也许流传过程中把《窦娥冤》的情节混进来了也有可能。
《搜神记》写于东晋,远古时候的小说,很像早期的新中国文学,刻板的、二极管的、填鸭的,缺乏细节。《东海孝妇》里,从头至尾没提到这孝妇的丈夫,你也不知道这小姑子倒底为了什么诬告嫂嫂。大概丈夫死得早,小姑子要独霸家产,又给当官的塞了钱。这些枝枝蔓蔓稍微扩充一下,就能成一篇《聊斋志异》。聊斋其实也吃亏在语言形式,文言文太简练,对大众来讲也更有距离感,表达和传播都守限。
好在《窦娥冤》中,关汉卿没有像干宝一样糊弄观众了,窦娥是童养媳,丈夫早死,和婆婆相依为命。冤案的始作俑者,是外来的人,为了霸占这妙龄寡妇。
无论是《东海孝妇》,还是《窦娥冤》,结尾都是正义伸长,沉冤得雪。前者是新来的当官的,后者是窦娥的父亲。窦娥的父亲年轻时穷困潦倒,为了活命,把女儿卖给人当童养媳。后来努力用功,中了状元当了大官。窦娥死后,托梦给父亲,父亲来到山阳,手刃赃官。这都是一致的中国套路,百姓遇事总盼望青天大老爷,而不是即望于制度,古时可以理解,现在还这样,就很让人气馁。这点上,也不如聊斋,大概蒲松龄导屡试不中,对当官的已经完全失去了希望,他的故事里,多数是普通人或者普通鬼怪的复仇、互帮互助,不靠体制也不靠当官的,这在精神上当然更有当代性。
东海郡,据豆包说有争论,有说是在山东临沂郯城县,也有说在江苏连云港朝阳街道。反正这两个地方都有孝妇相关周边,郯城在汉代便是东海郡郡治,有孝妇冢。连云港在东海孝妇死后三年便建了东海孝妇祠以及东海孝妇冢,文革时遭到破坏,后来在原址重建了东海孝妇冢。从以上看来,似乎后者更有说服力。前者没准是另外的孝妇,后来为了争夺流量,混淆视听。当然这只是我的主观想象,既然学界都还在争论,事情想必没那么简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