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居家日记|第九天
在日常应用的京东到家及附近各大超市app上买菜无果之后,灵机一动,想试试看平常只用来买饭的美团到家。这一试,果然就开辟出来了新天地。上午九点多,外卖小哥送来青菜,很新鲜,比我几天前在小区门口的菜铺子买的要好的多。话说我们小区二千户人家,只有门口两个小型的菜铺。今天一早醒来,看到小区群里有人发的照片,天还没亮,就有人在排队。我在美团外卖下单那会儿,看到排队情况更新,队伍直线已经容纳不下,拐了直角弯。
我是做核酸前去大门口取的菜,取完拿去给老妈分了一些水白菜和一个白萝卜。蔬菜于父母如浮云,有没有都不大要紧。以前住一起的时候,我总想让他们改变一下饮食习惯,多菜少食,终究不大成功。也是,八十多年的积累,哪儿能被我三两下给改革了。这两年,俩人的牙齿也每况愈下,即便心有余力也不足了。
小时候,白萝卜是主要的菜品,吃法只有一种,切成丝,用熟油一泼,拌盐醋辣椒,夹馒头吃。出锅晾到刚好不烫手的白馒头,一掰为二,用上一半压在菜碟里蘸一下汁水,拿回来和另一半并排放在手掌,再用筷子夹上萝卜丝铺在下一半上,合二为一,捏一下,送进嘴里。我爹吃东西特香,吃馒头尤甚。他能一口咬掉小半个,咀嚼之间颌部发出骨头撞击般的声响。那种声音如今早成绝响,他现在喝一小口水,要在嘴里含半天,一点一点试着吞咽,一不小心就会剧烈咳嗽。
测完核酸,回来读书。读完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觉得很好看。上次读到这样细腻、这样“小”心思、这样关注人物内心的小说,好像还是沈从文那些早期的中短篇。沈从文更有时代感、更生动,从中更能窥见你我一样的芸芸众生。兹威格在以女性视角写“性”之一事时,更有西方作家那种道德上的包容度。最后一篇是唯一儿童视角的,让我想起《约翰克里斯朵夫》,他和罗曼罗兰私交甚密,写儿童心理,也似乎一脉相承。不过,我以为会是个悲剧故事,没想到,后来小孩子突然自己想通了,这点其实不大能够让我信服。不知道兹威格有没有作品是以这样的风格写男性的,要是有,我真想看。
各个群里关于管控的传说越来越离谱,有一个,说有人在路上走,过来一辆车,直接拉去了广安隔离。这种消息如今难辨真假,有可能是某些志愿者或社区编出来吓唬不大听话的人。当然,如果是真的,也不会意外,这毕竟是文革之后最荒唐的时代。还有一些视频照片,是关于几天没做核酸的人,被抓起来当众读防疫政策。我说我爹没做,但我爹如今认不了字,更念不出声,他们要是抓他去学习,他们还得亲自念给他听,应该怕麻烦,不会抓。小n说,父债子偿,你来念。这听起来也是荒唐的玩笑,然而未来也许并非没有实现的可能。我们是温水中的青蛙,总会有被煮熟的那一天。即使现在,在疫苗问题上,已在株连。朋友发来他儿子学校的通知,让统计亲属疫苗接种情况,对于长辈没有接种的,要家长负责动员。
傍晚去看父母,路过院子,并没有想像中的荒凉景象,一些人在散步,一些家长带孩子在玩,这让我舒了一口气。也许那些热衷检举的人也有些累了。今天下午,我刻意拒绝打开小区群聊读消息。一边旁听着公司的网络会议,一边和两位姐姐聊天。聊起小时候,三姐说她得奖的钢笔都被我用了。我说我不能相信这件事,我的奖状贴满了窑壁,我的奖品该是多得我自己都用不完才对。她坚持说是真的,因为我比较费,总不够用。我说那好吧,大恩大德无以为报,等你回来请你吃串串。她去外地出差第二天,成都进入原则居家状态,回不来,只能一直住在宾馆。
虽然心里忐忑,晚上还是出了门。路上人烟远少于小区,绿道上更是关了全部照明,只有远处住宅楼的格子窗明亮异常。
黑暗中前行,每次看到对面有灯光,都担心是巡逻人员。然而巡逻车最终是从后方来,闪着警灯,用广播喊话。我想往右拐进小路,又觉得如果人家下来追我,事情将会比较尴尬,便硬着头皮继续往前。果然,几百米的身后,开始警报声大作,跑了几步,只好停下来。等他们来到近前,听不清喊得啥,乖乖转身往回跑。他们也没有得寸进尺,关了警报,和我背道而驰。
但我并没有真的乖乖跑回家,而是真的拐进了一条小路,那里路窄,车进不去。我便在那里绕圈,完成我计划中的12公里。没有灯,也没有人,只有蝈蝈叫,偶尔草丛里有什么东西窜过。偶尔我会头皮发麻,便加紧脚步。所以,这12公里跑得可好,差点跑进6分钟。
在小区门口的红旗超市买了几瓶啤酒,明天中秋呢,要和爹娘一起喝。多买了一瓶战马,进门的时候拿给保安,他说,哎呀,你看,你还给我买东西。我说你要熬一晚上呢,加点能量,我顺便的事。
在小区院子里,看到一只硕大的青蛙从草丛里爬出来,绕过它往前。回头看,在我后面进门的一对小情侣,也正在绕过它。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