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九月, 2022的博文

原则居家日记|第十天

今天中秋,也是中国的教师节。 我在还能在超市app买到菜的时候,及时买了三个月饼,散装的那种,预备今天应景。据说今年月饼经销商很惨,进了很多货,但潜在顾客都被关在家里,其码送礼和公司福利的需求被严重遏制了,以至于很多血本无归。 我也没有老师,无论以前和后来的,统统断了联系。研究生刚毕业那两年,逢年过节,要和导师及师兄弟们聚会,很消耗,很无聊。我跟任何一个老师都没办法发展出那种传说中的真挚情感,除了有那么一两个,偶尔会和那段人生一起进入回忆。比如我高中数学老师,以手当圆规,在黑板上划圆的姿态,很潇洒,画完了,脸上神情得意。高一的语文老师,跟学生讲话永远看着地面,从不直视人眼。现在想,没准他也很社恐,每次在对学生单独训话前,都要一番思想建设。我不恨任何一个老师,也不爱他们,更没法觉得他们有恩于我。所以每年教师节,看到全世界在朋友圈表达“师恩难忘”,我都觉得格格不入。 昨晚睡前看到温江和简阳解封的消息,有点突然,这是成都这波疫情以来最早解封的行政区。看到一张表,每个区每天新增确诊病例都登记在册,连续七天无新增的便达到了解封条件。我所在的行政区也已连续四天没有新增,继续保持的话,有望在中秋假期以后迎来相对自由。 早饭切的萝卜丝,夹馒头吃。我永远没办法做出我妈的味道,即便是现在的我妈,也做不出当年的味道了。萝卜不同了,馒头不同了,人也不同了。 老江在电站给车充电时发信息,聊了会天。他单位也放假,但跟我姐一样,有家不能回。给他讲我昨晚的跑步历险,他说他笑出了眼泪。怎么会那么好笑呢?我其实不太明白。就像他也不能明白我如同置身1984的那种可怕又荒谬的感觉。 打了个嗝,一股生萝卜味。想着等下去做核酸时可以故计重施,用这个办法击退对面的白衣人,让他们再也不想来做核酸了才好。 排队时很多孩子,两三岁三四岁那种。前方不时传来白衣人指示孩子张嘴“啊~”的动作。一个小男孩,端坐在凳子上,但在白衣人的棉签伸进嘴里时脑袋左右晃,让白衣人颇费了一番功夫。一个小女孩,妈妈先做,她在一边急不可耐,张着嘴要奋勇争先。另一个小男孩,做完了不肯回家,妈妈吓唬他,警察叔叔要生气。 单元门口,一个老人蹲着修他的电瓶车,桂花一粒粒飘落肩头。 午饭是外卖的三汁焖锅,很咸。和父母一起吃,喝了点酒。 晚饭是水果拼盘,加一个月饼。三个人分食了一块月饼。和老妈下楼散步,没想到院子里人很多,像赶集。天空中阴云密布,没有月亮。...

原则居家日记|第九天

在日常应用的京东到家及附近各大超市app上买菜无果之后,灵机一动,想试试看平常只用来买饭的美团到家。这一试,果然就开辟出来了新天地。上午九点多,外卖小哥送来青菜,很新鲜,比我几天前在小区门口的菜铺子买的要好的多。话说我们小区二千户人家,只有门口两个小型的菜铺。今天一早醒来,看到小区群里有人发的照片,天还没亮,就有人在排队。我在美团外卖下单那会儿,看到排队情况更新,队伍直线已经容纳不下,拐了直角弯。 我是做核酸前去大门口取的菜,取完拿去给老妈分了一些水白菜和一个白萝卜。蔬菜于父母如浮云,有没有都不大要紧。以前住一起的时候,我总想让他们改变一下饮食习惯,多菜少食,终究不大成功。也是,八十多年的积累,哪儿能被我三两下给改革了。这两年,俩人的牙齿也每况愈下,即便心有余力也不足了。 小时候,白萝卜是主要的菜品,吃法只有一种,切成丝,用熟油一泼,拌盐醋辣椒,夹馒头吃。出锅晾到刚好不烫手的白馒头,一掰为二,用上一半压在菜碟里蘸一下汁水,拿回来和另一半并排放在手掌,再用筷子夹上萝卜丝铺在下一半上,合二为一,捏一下,送进嘴里。我爹吃东西特香,吃馒头尤甚。他能一口咬掉小半个,咀嚼之间颌部发出骨头撞击般的声响。那种声音如今早成绝响,他现在喝一小口水,要在嘴里含半天,一点一点试着吞咽,一不小心就会剧烈咳嗽。 测完核酸,回来读书。读完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觉得很好看。上次读到这样细腻、这样“小”心思、这样关注人物内心的小说,好像还是沈从文那些早期的中短篇。沈从文更有时代感、更生动,从中更能窥见你我一样的芸芸众生。兹威格在以女性视角写“性”之一事时,更有西方作家那种道德上的包容度。最后一篇是唯一儿童视角的,让我想起《约翰克里斯朵夫》,他和罗曼罗兰私交甚密,写儿童心理,也似乎一脉相承。不过,我以为会是个悲剧故事,没想到,后来小孩子突然自己想通了,这点其实不大能够让我信服。不知道兹威格有没有作品是以这样的风格写男性的,要是有,我真想看。 各个群里关于管控的传说越来越离谱,有一个,说有人在路上走,过来一辆车,直接拉去了广安隔离。这种消息如今难辨真假,有可能是某些志愿者或社区编出来吓唬不大听话的人。当然,如果是真的,也不会意外,这毕竟是文革之后最荒唐的时代。还有一些视频照片,是关于几天没做核酸的人,被抓起来当众读防疫政策。我说我爹没做,但我爹如今认不了字,更念不出声,他们要是抓他去学习,他们还得亲...

原则居家日记|第八天

第八天,是第三纪元的第一天。 有很多改变,明文确定了的,只有一天一买菜变成二天一买菜。还有一些文件没写但社区加码了的,说“非必要不出户、非必要不出小区……无人机会巡逻,逮着你就……”我在小区群里问物业,是什么意思,不让出户了吗,出去就要被无人机抓吗?它能判断必要和非必要吗问这个问题有个前情,就是昨天在各个群里疯传的,某严管小区两夫妻偷跑上天台放风,被无人机抓个正着,很快就被转运走了。管家帮我圈出重点,“非必要……”。我问什么是必要,什么是非必要,无人机能判断这个吗?管家是个小姑娘,传声筒而已,让她明确这些东西当然是强人所难了。但我能怎么样呢?她还没吱声,已经有人替她出头,说无人机抓了你你还可以申诉的嘛。我说是啊,但我觉得我挺可怜的,要先被判为有罪,再自证清白,还不一定证明得了。 但中国人一直是这样生活的。 又有人说保安不负责任,放不扫码的老年人出门。我说这样的保安,我反而觉得展现了他的人性。老年人没有智能手机,你非要让她扫码,就是完全杜绝她买菜的路,那你要替她买菜吗?防疫重要,人性更重要,你们要是受不了这一点容错率,我建议每家门上贴门磁,都当监狱来管算了。 当然,后来我受到几个人的攻击,说要是不管严点,都像“锦江城市花园”一样集体转运是不是就好了?非常时期,吃点儿苦就怎么了……云云。 我没再回应啦,一是因为我在包包子,二是因为微信群真的不是讲道理的地方,秀才遇到兵的几率,可比微博大太多了。 包包子是心血来潮,和面也是没谱。最终和的面包了五个包子,馅还剩一半。熟了我拍照发去损友群,当然落不着好。本来想说要是可以的话,我吃两个,给我爹妈拿三个。结果面好像醒不太够,馅的味道也调得不怎么样,五个包子,大小个不等。最终,我午饭吃了三个,晚饭吃了两个,去球! 其实这天开头就不怎么好,醒来看到网格员的信息,问怎么没看到我爹做核酸。以我这火爆脾气,压了好几下,才装出一幅笑脸,跟她说我爹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为了做核酸每天折腾他下楼不是很不人道吗?她说怕以后赋黄码。然后说那不然到时候问问能不能上门测。我说最好不要,本来不出门,完全没有机会感染的,要是真上门给他做了,他感染了,那可真就是做核酸惹的祸了哟!听我如此说,她说那好吧,需要再联系。 我把截图发去家庭群,本想求得同仇敌忾的。结果,两个姐你一言我一语,都劝我息事宁人,做吧,反正胳膊拧不着大腿,别跟他们斗了……云云。 你知道,很气人的。...

原则居家日记|第七天

原则居家以来,工作效率很低,看似安闲在家,实则被各种想法和念头打搅,很难静心于工作。昨天发奋,到今天下午,终于把该做的事都做完啦,顿感人生无比轻松。已经在想,明天要不要自己来做顿火锅吃。 昨天从网上传出的天府新区文件看,火锅、串串、烧烤、奶茶、咖啡等已经被定义为“非生活必须品”物资,要严控这类外卖。我本来还没怎么想吃,一看这个,忍不住地口水直流。一直在想,今天要不要叫火锅外卖吃,但白天忙于工作,最终没成。也是因为从没叫过这类外卖,对份量和味道心里没底。 在一个以火锅闻名世界的城市里,火锅被定义为“非生活必须品”,这听上去真的有点儿刺耳。但这事没办法在公开场合和人争论的,因为如果不幸遇到个乞丐,他会认为新鲜饭菜也不是生活必须品,何况火锅。(没有歧视乞丐的意思)有很多自称为志愿者的人更是言之凿凿,说ta每天光送奶茶给隔离中的人已经把腿跑细了,请大家不要只顾着享受,给别人添麻烦。看到两个回怼的,一个问:谁强迫你当志愿者的吗?一个问:志愿者一天多少钱? 不得不说,这两个问题,真的是抓住了事情的本质,才能对灵魂予以拷问。有天我们在家庭群里散播负能量,我哥气死了,冒出一句话:没事干去当志愿者,别净扯闲篇。我说如果有钱发,还可以当做兼职去做,混个盒饭。如果不能,去干什么?喊着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帮着蹂躏人民,还自以为高尚,感动地要哭,这种事我可做不来。 上海的志愿者是真的有钱赚的,只不过四月封城期间的志愿者补助,到现在还没有兑现完。成都没听说,我也不太认识勇于当志愿者的人。或者,只是因为大家都不会把有钱拿这事抖漏出来,以维护那种让他们引以为傲的体面。 说到这里,觉得对某些志愿者不太公平,肯定是有怀着崇高的目的,真正想为别人做事的志愿者,然而,在现在的防疫体制下,这种人恐怕也是无用武之地。 我此前说我主要是个素食者,很多天不吃肉也没关系。但是关了几天,也多少有些淡出鸟来。想起日式的牛肉饭,以前在食其家常吃,朋友推荐说可以买山姆的成品,味道一样好,肉还多。于是斥巨资买了会员资格,牛肉饭缺货,以为是防疫导致的抢购,就买了些有货的方便食品。今天上午京东快递送货来,在群里分享经人提醒再去确认,才发现不只是牛肉饭缺货、生鲜类都缺货,终于明白,是因为本地地处偏远,生鲜类人家不送。小尴尬,搞了个啥嘛!好在后来打客服去问能不能退卡,说一年有效期内都可以退,这才觉得,那好吧。 不过到货的有个叫om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