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弱渺小像尘埃漂流
上次奥运会,是三年前。本应是四年前的2020年,但那时全世界水深火热,只好推迟。 奥运开幕时,我正和父母在老家。听得周围的人聊疫苗,说日本疫苗不管用,你看台湾死了那么多人,可是中国产的咱又顾不上他们,这时候干嘛办奥运呢你说。 日本人也担心,据说为让奥运成功举办付出了巨大代价。 好像就是从那年起,我没怎么看奥运了。从前那种为一场比赛紧张,为一个金牌雀跃的激情,消失地无影无踪了。只看到对立,看到阴谋论,看到洋洋自得,看到民粹。也是那年,伊藤美诚被中国人骂上了新浪微博的热搜。因为这个热搜,我和认识多年的酒肉朋友差点决裂。我记得我去翻了伊藤美诚七年前的微博,她第一次来中国比赛,把中国球迷夸得天花乱坠,评论区也都很友好(那时候微博还是很international的)。七年后,她很久前更新的微博下面,都是各种恶语相向。我很感慨,在群里截了图说你看,她七年前有多喜欢这里,估计现在就有多讨厌这里。这句话惹怒了朋友,我们俩吵了一架,我差点退群。 现在让我回忆上届奥运,都只有类似的东西,还有忘了哪位体操运动员遭遇的所谓”误判“啦,针对中国人啦,黑哨啦…… 可能唯一光明向的,是43岁的新西兰举重运动员劳雷尔·哈伯德(Laurel Hubbard)首次做为跨性别者参加奥运会。虽然也引起光泛争议,但这种争议是可以理解也不可避免的,毕竟在这个领域,别说中国了,西方国家的研究人员似乎也没有压倒性的证据证明这样的人不具男性之于女性的力量优势。结果是,她在女子87公斤以上级决赛中,尝试抓举120公斤(一次)和125公斤(两次)都失败,无法进入挺举环节,提前出局。对她来讲,能走上前台参加奥运会这样的比赛,一定是意义非凡的,至于成绩,恐怕她自己都没有多少期待。她开了个头,让跨性别运动员走进公众视野。讨论或者争议肯定会是长期的,其码做为自由世界标杆的西方文明,不能像中国这样假装TA们不存在了。 这次的巴黎奥运,我本来也没看开幕式,谁想第二天一早被刷屏,被迫看了一些片断。据说那些倡导多元的内容不仅惹怒了很多中国人,LGBT+宗教内容也惹怒了不少外国的保守基督徒。保守基督徒的愤怒更容易理解一些,尤其开幕式上cos《最后的晚餐》的,就包括跨性别者。我当然是不能保证创作者没有一丝一毫嘲弄的想法的,毕竟导演本人就是gay,大概从小也没受基督徒的嘲弄。但事情总有另外的解读角度,顺性别者cos《最后的晚餐》基督徒大概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