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五月, 2024的博文

病隙碎笔

感冒加重,头也昏昏沉沉,自2022年底Covid-19感染和2024年初的乳头状瘤手术后,再次体验“刀片嗓”。量了体温,36.7℃,没发烧。 几乎整天躺在床上,想吃布洛芬缓解咽痛,不想起床去买。想让美团送药,舍不得三元配送费。药店就在门口,攒攒力气再去。 早饭没吃,午饭叫了外卖。咔饼配豆腐脑。有次发乐山式豆腐脑在微博,西安的博友说,她一直好奇是谁在吃这种淀粉比豆花含量高得多的豆腐脑,原来是我。很久以后的某天,她发微博,说突然发现我被封禁,失去了联系,让我看到私信她。我看是看见了,但没法私信她。微博被永封的人,就像幽魂,只能在另一维空间里观望,无法和现实世界实质性接触。我被封一年多了,依然每天刷微博,像个无法转世投胎的冤魂。 外卖小哥没有按门铃,直接打电话。我打开门,他穿着雨衣,滴着水。我说谢谢。他没说话。我想了一下,要不要给他追加个红包。 那天在黄河的游船上喝茶,有个老人要钱,我扫了十块给她,被老妈和二姐絮叨了两天。 外卖小哥的红包停留在想象中,没有实施。如今没人絮叨我,我只是经常想的比做的多。 很担心传染给老妈,昨天戴了一天口罩,也一直监督老妈的口罩。中午打电话问她,说没事。晚上又打,说比中午还好,叫我不要操心。问我吃的啥,我说稀饭。再没啥?我说稀饭里有小米大米绿豆红薯,很稠,整整一电饭煲我给吃完了。 不是哄她,是真的。 下午四点,我终于攒足了勇气,穿上雨衣出门。买了药,顺便取了快递。快递到货三天了,是抖音买的人参果。最近喜欢上了这种小时候以为只有神仙吃得到的东西,当然,也可能原本这水果名就是附会来的。人参果口感绵软,含水量充足,又不会很甜。头回买,是马友铁的直播间,也是那时,才知道张掖产人参果。可不是嘛,当年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走的就是河西走廊嘛。 雨不小,天空地上,到处是长着长长黑色翅膀的不知名昆虫,有蝗虫的即视感。今年不知道是天气反常,亦或是我的某些感觉突然敏锐起来。前不久,天空飘扬白色物体,以为是柳絮,后来才发现是活物,一种叫做朴棉蚜虫的昆虫。仔细观察,长得还有点可爱。这两种现象,往年我都没注意到。 回来熬了稀饭,吃了药,继续睡。没什么胃口,稀饭最合适。不知道外国人没胃口的时候习惯吃什么。我从前总叮嘱老妈,生病时少吃稀饭,多吃鸡蛋和牛奶。生病后,我就成了她。 躺在病床上又睡不着觉时,看了部台湾电影,《恶女》。我是冲苏公公去看的。苏公公两口子是《甄嬛传》里我唯...

陈丽君的爆火,会不会是传统戏剧的希望?

在浪姐5(乘风2024)的第一期节目里,我才第一次知道陈丽君这个人。看人说流量很猛,我当时还嘀咕,戏曲演员,喜欢的大概都是老年人,能有啥流量呢?后来发现,评论席确实有点诡异,都在“君君”、“君君”地叫。才去搜,乖乖,人家火了快一年了,我竟然完全蒙在鼓里! 也可见得如今网络世界的信息壁垒有多厚! 一旦你搜了,那泼天的流量可真就滚滚而来了。于是,我也是光看陈丽君和李霄云谢幕时抱着转圈圈的视频就看了好几天。不是真的多愿意看,而是真的天天强推。好在它是B站,它推荐它的,你还可以不点。 但很好玩,我就发现,以前说腐女磕男男的CP,现如今,越来越多人磕女女CP了。那磕女女CP的,大概也是女性为主,又该叫什么女呢? 腐女这个名字,我初听觉得很不中听,主要“腐”之一字,在中文语境里,实在凑不出来什么好词。后来知道,原来也确实是种自嘲的说法的引伸。“腐女”这个称呼,来自日本,没什么好选的。不知道如今磕女女CP这种风潮,是不是中国原创,是的话,我希望她们给自己取个美点的名字。 我后来真的在Youtube看到了让这俩人火出圈的那部新编越剧《新龙门客栈》,虽然还是有不完美之处,但确实是好东西,对传统戏剧来讲,充满了创意的巧思和锐意的改革,并非是淄博烧烤和天水麻辣烫那种纯炒作的流量。而演员的爆火,大概也区别于普通的偶像明星。陈丽君和李霄云的专业技能,在《新龙门客栈》里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李霄云演的老板娘,在风姿上可以媲美甚至超过张曼玉在徐克电影里的表现。至于陈丽君的贾廷,那更是近乎新角色了,她的诠释,在我看来,无可挑剔,并且个人魅力因此展露无疑。 传统戏剧浓妆艳抹,动作要夸张,表情点到为止,反正都被粉盖住了,看不出来。所以传统剧目对于演员的“演技”要求不高。但新编剧目,综合戏剧和电影的表演方式,演员不光要唱要念要作要打,还得有影视剧演员那样的表演技能。于是,李霄云那嘴角一扬,陈丽君那邪魅一笑,有和没有之间便天差地远。传统剧目在表演上务虚,但在人物塑造上没什么想像力。古代女子就要包得严严实实,走路也只能莲步轻移。但在《新龙门客栈》里,李霄云演的老板娘穿得比张曼玉还露,又是露背又是露肩,色诱周淮安时还将裙子一边掀到了大腿,甚至,差点还有一段“床戏”,虽然隔着纱帐,也足够大胆创新了。 我就不禁想起秦腔现代戏《白鹿原》,这部剧因为有原著加持,当时我觉得是少有的价值观不扭曲的戏曲。然而,现在看一下人...

又到浪姐季

一年一度的浪姐季。 没想到吧,我可是这个节目的忠粉。每年为看浪姐,给芒果台贡献三个月的会员费。去年看完说今年不看了,今年曝出名单时也下决心弃了,但临了还是刷卡交钱。不怪我,怪物理,惯性。就算没有初见时惊艳,一群女人摇曳生姿各种抓马,也还是内娱能贡献出来的为数不多的“活人”综艺了。甚至于那些因为“科技”而僵硬的面孔,好像对我来讲也还算新鲜。 很多年前,康熙嘉宾在节目上表演“哭笑不得”时,我也曾纳闷,内娱不多见呢。今年终于见了,萨顶顶虽然极尽搞笑之能事,但很明显鼻梁的手脚动得不大成功。郭书瑶,是另一个明显的失败品,不但僵硬,而且有些变形。康熙热播时,郭书瑶还年轻,曾红极一时。康熙没了,不知道她怎么了,再出现在中国观众的视线,就换了个鼻眼三角区。那里的僵硬和她本人在节目中的僵硬一脉相承。康熙里,她是甜美的新鲜人,不知道说啥还可以表演傻笑。浪姐里,她大概就算想笑,也会没那么自如。 今年的台湾姐姐,都很拘谨,不知道是不是被去年的徐怀钰传染了。连身经百战的谢金燕,除了舞台,也捞不着几个镜头。最放松的杨谨华,也给人留不下多少印象。郭碧婷,镜头倒多,但也只拍出了她的尴尬和无所适从。想想去年,贾静雯、陈嘉桦、A-Lin、陈意涵和徐怀钰,哪个不是让人念念不忘?贾静雯和陈意涵虽然舞台水平不够,都展现了鲜活的个性魅力。徐怀钰虽然专业水平广受质疑,可话题度真是一点不低。有意思的是,后来她回到台湾,上综艺或者接受采访的视频,和在浪姐时判若两人。 大概是中国的言论压力在港台艺人心中的阴影面积越来越大了。 今年甚至没有了一个香港艺人。是香港明星不屑或者不敢参与,亦或是鸟在笼中卸磨杀驴?不得而知。反而是一年比一年多的国际姐姐。这都是新变化,不只是一个节目的变化,大概也离不开资本、政治、民众心态的加持。 可惜国际姐姐不大给面子,划水的划水,退赛的退赛。只有法国的Joyce,以二公和韩雪一起表演的《身后》赢得满堂彩。今年越南的孙夏铃虽然初舞台展现了可媲美芝芙的杂技实力,但此后的两次公演,以及真人秀环节,并没有体现鲜明的个人风格。还有韩裔美国人郑妮可,和去年的Jessica郑秀妍也相去甚远。泰国的Mai,更是心不在焉,大概离退赛或者被淘汰也不远了。 Joyce虽然嗓音美妙动人,但还没跳过舞呢。很好奇接下来如果进了一个唱跳组,她会拿出怎样的表现。可是,连泰国人都不愿意和中国人一起卷,更自由散漫的法国人会吗?...

《嘉莉妹妹》和万玛才旦忌日

Theodore Dreiser(西奥多•德雷瑟)在他的《Sister Carrie》(《嘉莉妹妹》)有一段话: "The world is always struggling to express itself," he went on. "Most people are not capable of voicing their feelings. They depend upon others. That is what genius is for. One man express their desires for them in music, another one in poetry; another one in  a play. Sometimes nature does it in a face--it makes the face representative of all desire." ("人们总试图表达," 他继续说道。"但大多数人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们依赖于他人。这就是天才存在的原因。有人通过音乐帮他们表达,有人通过诗歌,还有人通过表演。有时候造物将之赋予一张面孔——它使这面孔能够呈现世界所有欲望。") 读到这段话时,我突然明白,看电影也好、读书听音乐也好,从前我以为是接收信息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表达,借助天才之口、之手,在表达那些自己无法表达的情感。因而会共情,会怅然若失,会为别人的故事哭得稀里哗啦。那都是平常隐匿在你的灵魂当中,只有碰巧被别人表达出来才会呈现的感受。 人的一生,大概就是灵魂深处各种感受左冲右突的过程,也是各种感受寻求表达的过程。表达是让生命走向丰富的过程。但人类的感受太复杂,表达需求因而永无止境。你越表达,越有更多的感受需要表达。 爱情是表达吗?当然。但有时候,爱情会导致毁灭。 Herstwood为了爱情抛家舍业,和Carrie私奔异地,最终在贫困交加中放弃了生命,放弃了表达。 人们一天天老去,机能退化,越来越多的感受无法表达,生命于是便告终结。 Carrie从一个不名一文的乡村女孩,到后来名利双收。小说的结尾,正值她的人生巅峰,从前追求的都一一实现,但仍有很多东西在看不见的地方隐匿着,寻求表达,求而不得。 Hurstwood自杀时,Car...

谨慎推送

很幸运,我在欧洲的十来天里,既没被偷也没被抢。 但出发前,接受到的讯息几乎一边倒地暗示我:去欧必被偷。这大概是这个算法为王的网络时代的大问题,你一旦在小红书上看了一个有关被偷的贴子,接下来必定扑天盖地都是那种,一个个呼啸而来,扒着你的耳朵强调着同样的事。于是,其它的可能性便被相当程度地屏蔽在外,大红的叹号像汪淼眼球上的倒计时一样,无时无刻不在警告你:危险!危险! 出发前,朋友很郑重地跟我说,一定要小心,那谁谁谁,就被偷了。我在罗马的第三天,也有朋友半开玩笑问我,还没被偷吗?回来后,大家举杯,恭喜我全乎着回来了。 好像你不是去旅游,而是去探险。 当然,也不能说这种种警告没有作用,它其码让我提高了一点惊惕性。我买了个斜挎的小包,永远将它置于胸前。我想像中,那样的地方,应该没有人把包背身后了。并不是,还是有很多人背着朝后的双肩包,甚至有些人的单肩包也背得挺随意。 但警告太多,危险性被算法放大,会让更多的人裹足不前。 我有位工作伙伴,自己单干,年入百万以上,工作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按讲应是老江湖。但提起来国外,就像没见过世面的小白兔,唯一印象:不安全。年前说想去海边,我说泰国很好,又免签,比三亚性价比高。那不去,不安全。他把头摇得像波浪鼓。我从欧洲回来,又见过一面,无论我怎样赞美罗马的历史,巴塞罗那的闲适,他都只有一句话:感觉还是我们这里好,外国都不安全。好像那种对安全的恐惧变成了思想钢印,虽没有亲身经历,却深信不疑了。 这当然一部分得归结于政治宣传。不过这点上,不只中国,外国也不能免俗。不然你看一些普通外国人,对于到中国旅行也有相当程度不切实际的安全担忧。YouTube 上充斥着各种各样标题悬疑的中国游记。最严重的,我猜还要属台湾。我听很多普通台湾人讲过,不敢来,怕被抓起来,就因为他在脸书或者x上说过几句批评中国的话。 实际上,每天每时每分每秒批评中国的人都多到99.99%让我党无暇顾及。 说到这里想起钟明轩,又想赞美一下这个年轻人。他还访问过何韵诗呢,对中国政治的观点,也是路人皆知。所以当我看到他的视频标题,都吓一跳。他竟然愿意来中国,他竟然能来!结果,他也全乎着回去了。 所以,我现在对于算法很恐怖的社交应用很有戒心,最早不喜欢抖音,现在也不喜欢小红书。刚翻墙时起用Facebook,加了几个台湾的基友,谁知后来我的脸书几乎变成了同志交友软件,只能落荒而逃。 好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