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当然离死还远
我总觉得,做为一个喜欢写字的人,生在这个时代的中国是挺悲哀的。你的表达欲会四处碰壁,有太多东西不可说。 我最早对事情产生怀疑,就来源于QQ空间的言论尺度的收窄。那时候我没准还是个小粉红呢,天天心甘情愿受着《新闻联播》的欺骗。有天可能是想对我党表达一下爱戴之情还是什么已经记不太清了,能记住的是“共产党”三个字发不出来,提示说是敏感词。你看,那时候腾讯还是有些底线的,会告诉你敏感词是什么。现如今,不光是腾讯,整个简中世界,已经从当年的敏感1.0升级换代成了易过敏体质。常常一大篇文章,要么发不出来,要么发出来马上遭删,而你一头雾水,完全搞不懂倒底过敏源是什么。 王左中右在《中文大约的确已经死了》那篇文章里,想要表达的,一定不是说中文真的就死了。中文没死,离死还远得很。但中文确实在被凌迟中,这恐怕除非是为了强行摆“正”屁股,否则没法否认的事实。他写到另一篇文章里“死”字被某平台代之以“□”,这我相信中国人都不陌生。几十年前贾平凹的《废都》就充斥着□,我去年读的一本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郁达夫文集》里,也有很多O。我曾把一段中间有着五个O的文字拍照发上某社交平台,请大家一起猜猜那是什么字,费了好大力气才搞清楚,是“文化大革命”。 其实要我讲,这种用□和O来代替“敏感词”的1.0时代做法,还算是枪口抬高一寸。毕竟,联系上下文,花点儿功夫,还是有迹可寻。读者只要从猜谜游戏中猜出了谜底,那它的表达式其码就雁过留痕了。但现在的中文出版物里,已经没有□和O了。不是某些字词更敏感了,而是某些话题整体被敏感了。“文化大革命”这五个字,在正式出版物里当然早都几乎看不到了,网络世界更像是伏地魔,如果你压抑不住想要提到它的欲望,你得用“wg”来代替。我想,如今遍地拼音首字母代替文字的创意源头,便是来自于这些“政治敏感词”。B站的用户恐怕最能体会,很多视频的字幕里,充斥着拼音字母,大部分其实是无关“政治”的。比如用“S“代替”死“,用”DY“代替”毒药“。 很可笑的其实,在正常国家,这完全是无法理解的。但在中国,这一切顺理成章,因为就像防疫会层层加码一样,审查也会。到后来,别人不审查你,你也要自我审查了。沈大成的小说《折叠国》,讲一个国家,原本因为人多地狭,鼓励大家任何东西尽量设计成可折叠的,不但要可折叠,还要尽量叠得小。后来,整个社会的折叠水平突飞猛进,到了一定程度后,已经可以不用再精进也能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