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八月, 2021的博文

尼根和塔利班谁能洗更白?

图片
看到《行尸走肉》第十季最后一集,我才恍然大悟,编剧花了两季的时间,唯一的目的,就是给尼根洗白。 我在 《行尸走肉》的光辉岁月 这篇文章里,提到尼根洗白的事,很多从前深爱后来弃剧的朋友对此都颇好奇,有些人当年弃剧便是因为尼根的穷凶极恶实在看不过眼。他用一根缠着铁丝的棒球棍,让主角团队跪着看他狞笑着打烂了另外两位深受爱戴的团队成员的头。他的罪恶远不止如此,杀人不眨眼、罄竹难书、恶贯满盈这些词用来形容第八季前的他,一点都不会夸张。 反派要做到这个份上,需要的可不只是“坏”这一项武器,尼根聪明、残忍,有决断,懂的如何彻底摧毁一个人,最最最重要的是,这个人物还他妈的有点儿帅。因此种种,很多剧迷恨之如骨,也有很多剧迷爱之如老公。他成了《行尸走肉》系列最迷人的反派角色,连我,一边恨他,一边也不得不悄悄承认,这个角色有他的魅力。 图片来自豆瓣 美剧就是这个样子,角色受欢迎,那好,我们来榨干他。但你让他一直虐主角们,谁也受不了啊。于是在第八季,正义还是得到了伸长。Rick率众孤注一掷,端了“救世军”老巢,尼根本人成为阶下囚,也从此开启了个人的漫漫洗白路。 一开始,只有伟大领袖Rick高瞻远瞩,本着团结全世界无产者的历史使命,不惜和Maggie甚至弩哥闹翻,力保尼根不死。尼根在牢里关了七年,期间日月变幻,卡尔死时还是个小baby的妹妹Judith都长成了大姑娘,可以舞刀弄枪替父杀丧尸了,Rick和刀女还给她添了个混血弟弟。写到这里,不得不吐槽,把无辜的孩子一个一个带到那样一个丧尸横行的世界,真的不是为人父母的自私自利吗?小孩子当然很可爱,小孩子当然也是希望,但可能我太悲观了,看不到那些,只能猜测,他们可能真的找不到避孕套了吧。 然而,弩哥的摩托车开了十年,都还有汽油呢! 尼根的第一个洗白表现,是隔着铁窗教Judith数学,慢慢陪养出感情,后来在一次风雪之夜把小女孩从冻死边缘救了回来。 编剧的第二次洗白,是Maggie冲进牢里要杀Negen,尼根痛哭流涕,一心求死。Maggie觉得他已然生不如死,放过了他。然而,这一段特别突兀,对我来讲,于其说是为尼根的前情埋伏笔,不如说是狡猾的尼根一次成功表演。因为Maggie一走,他的痛苦似乎也就马上消失了。 为了帮助Maggie复仇,弩哥把Rick骗到了荒郊野外,意外之下,Rick遭遇了金刚狼式的惨剧,把自己插在一根钢筋里,到现在生死未卜。 Ric...

埋头搬家

雨下了整整两天,一直不停。好在,盛夏已过,不太用担心像不久以前下在河南的那场大雨。 我搬新居了,楼下是个大平台,邻居将它弄成了个花园菜园水果园。即便在这样湿漉漉的日子里,也能看见主人穿着雨衣侍弄花草,或者摘菜准备餐饭。水平距离不过十米,我已经不大看得清菜地里长得什么。能在自己家的菜园里摘菜吃,真是件幸福的事。据说中国人对这件事有迷思,那怕走到天涯海角,外国人在花园里种花,中国人种菜。 想起小时候父母种的西红柿,比现在所谓的圣女果稍大一点那种,垂在枝叶间,只有向阳一面有隐约的红晕,摘下来咬一口,心里竟是红的,酸酸的,汁水四溢。 还在微信里和房东拉锯的时候,他便告诉我,是花园景观房噢。真的是,花园一侧还有两个小的蒙古包,就在不久前的掌灯时分,我看见里面有灯光泻出。 再往下就是底商了,一串烧烤冷锅鱼,就在现在,还有火锅的香味不时随风潜进来。刚搬进来那天晚上,心想住这里要坏事,减肥大计本来屡屡受挫,这以后要是每天晚上闻着火锅味睡觉,谁受得了。 厕所里有只蛐蛐,每天晚上叫。搬家的时候,在旧房的厕所门口偶遇一只。刚搬来,又在新房子的厕所门口碰见一只。也许是同一只呢,谁知道,舍不得离开我,混在我的行李间搭了个便车。 搬家不巧赶上工作忙的时候。幸好在家工作,幸好同一个小区,地下车库四通八达,下雨也不怕。上周末婉拒了朋友帮忙,坚持一个人搞定,用行李箱和平常取快递用的小小的托车。收拾一点,搬一趟,工作一小时,再来一趟。如此这般,搬了大概十几二十趟,跨越三天两夜。我妈要来帮忙,我问你觉得你能帮得到什么?她说可以拿卷纸,抱个被子啥的。哪里敢让她抱,平常挽着她的胳膊散步,还经常绊到脚下的减速带、台阶什么的。而且,不等你你找不到东南西北,等你的话反而把我的速度拖慢了。我妈不服气,觉得我总小看她。但见到我又说心烂的,娃恓惶地一个人搬家哩。今天终于弄了个大概,带她过来参观,问是不是比之前那个好,她说好,紧接着一声叹息。 年纪越大,越不舍得扔东西。从兰州移民成都的时候,我左手一个行李箱里装衣服,右手一个纸箱里装书,就到了火车站。后来多次颠沛,搬家从没成为负担。但这次东西真多,连一大包买菜攒下的塑料袋也没扔。有一盆绿萝,养了一年多,长势很好。拖在拖车上走,不小心掉地上,塑料盆摔碎了,留在了地下车库的角落里。觉得像是《行尸走肉》里那些一起前行的伙伴,突然其中一个被丧尸咬了,只能被破碎着留在原地。 还有我...

从前看不懂或者看不下去的影视书

总有些书、电影、电视剧,当年是看不懂的,或者看不下去,后来因为某人或某事触发旧情,又拿起来看,发现竟然又能看下去了。 前几天Lola推荐《源氏物语》,想起我很早就在kindle买了电子版,看了开头觉得传说中的日本红楼不过如此,和我们中国的红楼比起来差太远,就搁下了。一问,她看的丰子恺译本。再去看我的,果然,译者另有其人,叶谓渠和唐月梅。于是又重新买了丰版。别说,以前我只知道丰子恺是大家,具体大在哪里却不甚明了。如今丰子恺的《源氏物语》已经看到了13%,不得不感叹,翻译果然还是二次创作啊。丰版的语言简练考究,和歌部分也讲究平仄韵律,很像在看中国的古典原创作品。 当然,翻译界也有其它观点,所谓译文,保留原作风格或特色也是另外一种审美。 但叶和唐的《源氏物语》,确实不对我胃口。太直白生硬,缺乏美感。 候导的《刺客聂隐娘》,是另外一个故事。我恍惚记得多年前这个电影在中国大陆上映的时候,恶评如潮,我记得主流评语就是一个字:烂片。再加上,对舒淇的演技一直没什么信心,所以,尽管多年来无数次翻页翻到它,都没尝试过点开来看,直到后来开始听《反派影评》。 反派所有人众口一辞,言起聂隐娘必称神片,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决定一探究竟。一刷只有一个印象:构图太美了。至于故事,至于情绪,看完了一头雾水。 去年疫情期间,电影业惨淡经营,波米们趁此机会,做了几期十年回顾的大节目,其中一期是金马十年,这期节目中要求各嘉宾选出自己心目中的金马十年十佳影片,结果,三位嘉宾的十佳第一名,都给了《刺客聂隐娘》。 这谁受得了?我也堂堂一影迷,又是反派的忠粉。所以几天前我又看了一遍,有了影评的铺垫,这次当然不至于一头雾水。可是,要说恍然大悟醍醐灌顶,也确实没有。波米说的,侯孝贤非常奢侈地让我们看到了唐朝人的寻常生活,也是又听了一遍他的SOLO之后,觉得,好像是真的。那些初看让人着急的中远景,可不就是让我们以上帝视角,看人类如何嬉戏? 另一个看了好几遍没办法察觉其中奥妙的经典电影 ,是《千与千寻》。2019年,修复版在中国重映,我还专门去电影院贡献了票房,可是大屏幕也没能让我收获比前几次在电视上观看更多的感动。 不过昨天,我看完了《行尸走肉》第九季了。几年前第八季都没看完,决定弃剧,没想到有朝一日还能再捡起来。世事就是这么难以预料,我写了matters追剧指南,评论里找到很多同好,讨论的同时也勾起了我对往事的怀念,于...

《行尸走肉》的光辉岁月

图片
虽然我从第9季就弃剧了,但并不妨碍《行尸走肉》(The Walking Dead)成为我心目中所有行尸片的魁首。它的经典不是因为行尸,而是因为对被行尸塑造的末世的刻画。如今回头想,我们的世界也正被COVID-19所改变,最终走向何方,不得而知。 《行尸走肉》太出名了,在我的朋友圈中传播了好久我才开始看,一发不可收拾。还比较幸运,我开始看的时候,这剧已经出到了第六季,所以我差不多是一口气看完了前六季。那时候仍对编剧心生敬意:都第六季了,竟然还能出花样,还没有烂尾! 然后一语成谶。 从RIC和刀女滚床单开始,事情渐渐变了味。刀女好酷啊,她的出场应是剧史经典:斜背着军刀,身后牵着两个没胳膊的行尸,穿越千尸万鬼,找到大部队。 这样光辉灿烂的形象,在我心中,只有长坂坡前的赵子龙可以与之相提并论了。而能做到这件事的女人,应该不需要男人。米琼恩可以不需要,但编剧受不了。这就是我说的烦人之处,很多美剧,见不得正面人物单身无爱性生活无着,硬组CP,还得是黑白配。我想,我一定不是因为种族问题对这一对的结合生气,而是,后来刀女再也不酷了,她越来越圣母化。出场时那个光芒万丈的”猎手“形象,就那样昙花一现,永远地消失了。 从第七季大反派尼根的出场开始,编剧渐渐显露力不从心。这个人物当然有其魅力,可是戏份太多,战线拉得太长。也是在他的折磨下,从前的伟大领袖RIC,渐渐褪去光环,变成常人和暴君。其实这一段的黑化处理,我觉得很棒的。内心充满仇恨,被逼到绝境的人物,硬要维持曾经的体面的话,那编剧也是在胡扯。 但观众需要神,伟大领袖跌落神坛,这茫茫前路,何去何从? 据说后来尼根洗白了,代替了RIC?我没看到那里,光是听到这个消息,就让人发指。一个人,折磨折磨他,杀他几个家人,就很容易黑化。但一个原本黑到尼根那种可以把人的脑袋当棒球来打的,我想像不来他怎么洗白,我也不信。 第八季是我追完的最后一季,那时候很希望他赶快结束,我对于人类打打杀杀尔虞我诈已经厌烦了,而行尸还没有进化出有战斗力的版本,我只想知道,这一切怎么收场。可是,也许编剧也不知道怎么收场,所以尽量胡编乱造拖时间。如今, 《行尸走肉》马上要出第十一季,也是最终季,我想,我到时候会去看看最后一集。 后来有几次闲来无事,追忆往昔,打开来看过几眼,看不懂,物非人也非了。 《行尸走肉》在我的观剧维度里(其实好像也是没有很多),是目前唯一可以拿来和《权...

追剧指南|This is US/使女/王国/曼弗雷德

图片
侍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 导演: 瑞德·穆拉诺等  编剧: 布鲁斯·米勒等 主演: 伊丽莎白·莫斯 / 约瑟夫·费因斯 / 伊冯娜·斯特拉霍夫 海报来自豆瓣电影 算科幻吗?我想叫政治幻想更准确,像《1984》。 故事设定在未来,美国的民主政治遭遇大反转,从灯塔变成政教合一的专制体制,基列共和国。在那个时代,人类的生殖功能极度孱弱,有生育能力的女性因而奇货可居。但可别认为她们会被视若珍宝,掌上明珠,底层的女性,只不过是奇货可居的生殖工具,她们会被抓起来,分配到各个上层阶级的家里当侍女,定期和男主人性交,生完孩子则完成工作,会接着被分配到另一家。 题材非常新颖,当时看到便心中一凛。女主缅怀自由年代,时常自问:我们为什么会走到如今的局面?答案是:温水煮青蛙。 起初,纳粹抓共产党人的时候, 我沉默,因为我不是共产党人。 当他们抓社会民主主义者的时候, 我沉默,因为我不是社会民主主义者。 当他们抓工会成员的时候, 我沉默,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当他们抓犹太人的时候, 我沉默,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最后当他们来抓我时, 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有意思的是,那个时候,加拿大替代美国成了民主灯塔,侍女的逃亡目的地,都是加拿大。印象最深的是,逃出生天的女同,在边境线上偶遇加拿大的巡逻人员,女同如惊弓之鸟, 加拿大人抚慰她:再也不用害怕,你已经来到了加拿大。听到那句话,我瞬间都泪崩了。  《使女的故事》不只是故事惊悚,摄影、表演都非常出色。如今已经完成四季,每一季都在美国的影视剧各类奖项提名及获奖无数。当然,最好的永远是初见,像《权利的游戏》一样,从第三季开始,这部剧集脱离了原著加持,也渐有烂尾迹象。这是美剧的宿命,是资本逐利的本性所致。有时候会想,这些人怎么不知道见好就收呢?非要敲骨吸髓,把一个出色的ID榨干才甘心。上一个让我为此痛心疾首的美剧,是《行尸走肉》(The Walking Dead) 我们这一天(This is Us) 导演: 约翰·里夸等  编剧: 丹·福格尔曼等 主演: 曼迪·摩尔 / 米洛·文堤米利亚 / 贾斯汀·哈特雷 海报来自豆瓣电影 这部家庭题材的美剧,在第一季可是赚足了我的眼泪。但它不是靠卖惨,而是靠走心。 Jack和Rebeca是一对年轻的白人夫妻,Rebeca在医院生下三胞胎,很不幸其中一个没能...

给我一颗药丸

在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里,每个人在出生前,身份便被严格设定,按照从高到低的排位依次为 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和埃普斯隆。 当年我在读到这部小说的时候,觉得作者最初的灵感想必是来自于印度的种姓制度。都知道印度的种姓也把人从高到低分为四个等级: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种姓制度并非印度的原生制度,而是随着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的入侵而创立的社会制度,目的当然是为了维护稳定。想想看,如果每个人生来便认命,对于安排给自己的社会坐标深信不疑,不做非份之想,那整个社会的运行,必定简单高效得多。 最高层一声令下,逐级下达,全国人民不持异议,各司其职,尽心竭力,何愁洪水不退,匈奴不灭?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耳熟?是的,我说的是美丽的新世界。在赫胥黎的新世界里,人类不再靠性交繁殖,所有的人,包括阿尔法本身,都是通过试管孕育。这样的方式,便于基因筛选,维持血统及智商的稳定。阿尔法生来优秀,是社会的金字塔尖,而 埃普斯隆生来智力低下,长得也一样,只适合流水线上的体力劳动。 然而,这样的等级维持并非只靠基因筛选便能成功,毕竟,即便是动物,也有自由意志,会对环境好奇。统治者对此了然于胸,于是所有人,包括阿尔法,会从生下来那一天,被灌输各种统治者希望融入你血液的信息。 莱尼娜突然想起当她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有一天她在夜里醒来,第一次发现在她睡着的时候一直有声音在悄悄说话。她又见到了月光和一张张白色的小床,又听到了那轻柔的声音在说(那些话经过如此多的漫长的夜晚的重复,印在了脑海里,无法被忘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就连埃普斯隆也是有用的。我们离不开埃普斯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有时候走在大街上,看到无处不在的横幅和标语,会想起《美丽新世界》里的孩子。进而想起我的童年,在小时候列队回家的路上一遍一遍唱《社会主义好》,初中音乐课第一课,学的是《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那时候哪儿能理解意思,也不需要理解,唱就行,渐渐地,你不理解的这些东西也会变成你生命的一部分,形塑你的世界观、价值观。 《美丽新世界》里,人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负能量的时候,会吞食一种药丸,这药丸能让人瞬间忘却世间烦恼,生活重现瑰丽色彩。药丸是国家配给的,人们随身携带,把任何负面情绪扼杀在萌芽状态。 在很多好莱坞的电影里,心理咨询师会鼓励人们感受自己的情绪,“Feel ...

我妈的牙和我的血脂

从老家回来第三天,成都爆发新一波疫情。其实觉得用“爆发”两个字,有点儿夸张,毕竟两周后,本土确诊也就只有5例。然而,整个城市的紧张程度,远不是数字可以表现的。 幸好回来了,迟一两天的话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原打算一回来就带老妈去弄牙齿,号都挂了,临行放弃了。医院正在市区西边,而我不但要带着老妈,还得带着无人照看的老爸,那种时候跑医院,觉得不大妥当。 几年前父母刚来那时候,想要好好帮她补牙,带去朋友就职的诊所检查,一听可能要拔牙种牙,坚决往后缩,誓死不从。后来趁着回老家,在镇上的路边摊做了个假牙。回成都很高兴,跟我说才花了1500块,做得可好,什么都咬得动。以我对我妈的了解,很可能根本没花那么多。也一贯泼冷水,牙都松了,牙根烂成那个样子,做个盖子盖上,可不是糊弄人吗,能好到哪里去?此后几年,总听说这里那里不舒服,口腔异味非常尖锐。说带她再去看牙医,仍然不去。理由是还能活几年,哪里划得来花那么多钱,能凑合就行。她们那一代人,人生都是凑合过来的,包括婚姻。自尊心又强,总说她嘴里味道大,又会不高兴,说人嫌弃她。 没办法,只能日常供应漱口水,叮嘱她多用,看能不能减少牙龈的炎症和口腔的异味。用是在用,但用得很节省。也会为这个争执,我说你要多用,最好每次吃完东西都漱一下口。她说她就在用啊,天天都用。然而,负责物品采购的我,心里明镜似的。说多了仍然会生气,嘟哝人们对八十多还要照顾病人的老婆子要求太多。 剩余的牙齿日渐松动,牙龈也日渐萎缩,可能是去年,那个牙套也终于变形了,固定用的铁丝会刮到嘴。但也不敢跟我说,怕我又要带她去牙科。直到回老家,才跟二姐说,又要去找路边摊来弄。 我说那你自己去,我不管。几年后,她已经没办法自己去了,在老家那几天,她甚至连宾馆的楼都不敢下。不住在家里,一切参照都没有了。 后来好说歹说,同意回成都弄。我们小区门口新开了两家牙科,我当时的打算就是在那里弄,方便。然而,因为疫情原因,一家牙科关了门,说要预约就诊,但我从他们家门上抄的电话号码又打不通。另外一家倒是开着,门前冷落,前台接待正在玩手机,听说是八十多岁的老人家,直接建议去华西。华西口腔确实是有个老年特科,但一周之内都没有号,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加上疫情打扰,这一拖又是两周。 昨天,那家日常关门闭户的诊所终于有了人,赶紧带她过去。还好,这家没有要把我们推给华西,帮老妈矫正了那个旧牙套,叮嘱监测一周的血压,正...

回乡记(九)

我小时候,国家不管, 回回 (注:回族人)动不动就来村里抢粮食、杀人放火,一到黑了,家家户户把门关得严严实实,灯都不敢点。日本人倒是没打到咱们这里来,可能离得远。 你大姨殁的时候32,我才20。那有的么,我和你大姨中间,你 奶 (注:外婆)还生了四五个,都没成。那时候的人,娃难活的,动不动得个病就没了。要不说你 奶 (注:外婆)一辈子心也 劳 (注:伤)坏了,我比你小姨也大11岁,中间还有好几个都没活下来。后来生了你舅,你说能不爱嘛,你爷你奶真真把你舅像人说的话噙到嘴里怕化了。我和你姨也都一样,有啥吃的都先尽你舅,害怕活不下来。 我和你大结婚的时候,没人来娶。那就自己来的。坐的牛车。没有盖头。唉呀这瓜娃,谁问他大他妈这些事。没有嫁妆,不知道你大给你 奶 (注:外婆)粮食了么有。那时候正闹饥荒,61年你想,家里能少一张吃饭的嘴,就算是给钱了。说媒的肯定有哩么,那个时候没人说媒你能行吗?见过一次面,就结婚了。自己坐牛车来的。唉呀,瓜娃,我不给你说了。 你大那时候年轻,第一个娃,应该是爱着哩吧。怎么爱的噢?那虽然不像人家一样把娃疼,供吃供穿供上学,也没亏待了。你大那时候在食堂里上班,你哥还跟着吃了不少好吃的。到你后来,娃多嘴多了,负担也重了。你大回来种地,一天辛苦地,脾气越来越差,对你们可能也没那么稀奇了。但也都供经你们上学,比起人家不让娃娃念书,也都好得很了。 咱村也有困难得很的人哩,咱屋还好,你爷是能行人,后来你大也能 下苦 (注:吃苦),没怎么挨过饿。就是刚有了你哥那时候,和你爷你 大大 (注:叔叔)分家,没地方住。就一间窑,刚挖出来,湿得啊淌水。 没了 (注:要不然)你看我和你哥都落下风湿的毛病。你爷不想要我们了么,人家要顾他的几个小的,加上你 岁妈 (注:婶婶)欺负得也不成,三天两头来闹,戳事非。 人家是你大背的 炒面 (注:杂粮磨的面,加调料炒一下)去张掖给你大大领回来的。那时候遭 年经 (注:62年饥荒),张掖那边人困难得很,咱村好多人就去那里找媳妇。说你岁妈是她舅领着来的,实在没吃的,也不知道你大给了多少炒面,就跟着回来了。当是你大给自己找媳妇呢,坐了几天牛车,到平凉了才给说是给你大大找的。回来一看你大大长成那样,气得不行,哈哈哈。也没 方子 (注:办法),只能就凑合过。可能就是心里有气,你大不在家,经常跑来欺负我。有事你爷更信小的,不信我。 噢,就是,你...

喝茶|成都系列

图片
成都人离不了茶馆,就像兰州人离不了牛肉面,大街小巷到处都是。 记得有一年去西安,在北大街上逛累了,特别希望偶遇一个茶馆歇脚,遍寻不着,才第一次醒悟:原来不是每个城市都把茶馆当做理所当然的事啊。今年五月去银川,也是走累了找不到歇脚的地方,最终进了一家牛肉面馆吃了碗本不在计划中的牛肉面,顺便在店里歇脚十来分钟。 做为一个不打麻将的人,我个人早年混茶馆还算比较多,朋友小聚,吃饭之余,大都约在那里。一个人也去,不用工作的日子,在府南河边的露天茶座要一杯茶,看书发呆。工作日中午,有时候下楼吃完午饭,溜达到某条林荫小道上,小道一旁是个旧的居民楼,底商一溜茶馆,内室都不大,另有几个包厢给打麻将的人用,大多数座位就安置在门口的人行道上,我在那里度过无数昏昏欲睡的午后,有时候靠着椅背能打个盹,下午上班就能恢复些精神。有时候不行,人声车志嘈杂,睡不着,但也能提供片刻精神上的放松。 喜欢去茶馆,只是喜欢耽于那种情境。我对茶叶没什么讲究,最多要一杯竹叶青,泡在玻璃杯里,看茶叶的嫩芽根根直立。大多都是花茶,最便宜的那种,也最方便。进门老板问,喝啥子茶?不用犹豫,不用看单子,一边找座位,一边随口应答:花茶。茉莉花茶多些,除了茶叶,有股子花香沁在杯子里。但我也只是刚才好奇心起,google一下才知道,原来所谓花茶,是用花熏制过的茶叶,它既不是茉莉当茶,也不是茉莉花泡水,它和很多人喜欢的那种要加冰糖在里面的菊花茶、玫瑰花茶有本质的区别。我当然知道菊花茶里没有茶,因而有些晚上,我便点菊花。中医认为,菊花可以清热解毒,很多中国人对此深信不疑。他们点菊花茶的情境就变成是:我这两天有些上火,我来杯菊花吧。我不信中医,清热解毒一类的说法在我这里也是无稽之谈。我只是怕茶叶影响睡眠。 但金丝皇菊真的很漂亮,配合某种造型的玻璃杯,放在那里,可当风景赏玩。 金丝皇菊(图片来自https://www.jiaoluolan.com/9687.html) 竹叶青(图片来自https://www.egoll.com/zhuyeqing/tea_975.html) 喝茶,在成都是件更亲民的事。河边露天五块十块一杯者有之,高档茶舍里几百元一杯者亦有之。高档的茶室,我是没去过的,几百上千一杯的茶,我也只在电视上见过。但摸底河边十年前五块钱的河边摊,我喝过。摆两个马扎,一张可折叠的小方桌,两个老友,就可寒暄大半天。 位于双流的彭镇...

立秋了

节气还算精准,立秋马上凉快了下来。虽说秋老虎还死而未僵,但总算是看到些希望了。这个夏天,总归仿佛有点儿热,一刻也没离了空调。连父母也大为进步,往年最多只在中午开开空调,今年经过在老家住宾馆的培训,还是感受到了现代科技的好处。回来我每次过去,屋子里都很凉快。要不然,根本呆不住。 胃肠镜检查是没啥问题,但甘油三酯仍然高,只是相比于两周前的体检来说,有大幅回落。体检的是9.3,这次复查4.6。咨询了一下小新,让我最好再做个颈部超生,看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迹象,有的话就得吃药了。我家几代脑梗,我可算得上高危人群。 过去一周多调整饮食结构,好像效果不错,体重从回来那时的76.2公斤降到昨天早上的74.5公斤。可是,昨晚一顿串串,今天早上又回到了解放前。 自从在群里和小白吵架他退群,我也受了内伤。闭关自省,几天没在群里讲话,他们怕我想不开,约的局,这也不好不去啊,于是破了功。饮食控制几天不难,难得是一直控制,像性生活,想想也无趣。 本来计划出去玩,自驾,西藏或者云南,结果这一波德尔塔又弄的人风声鹤唳。外国人能将生死置之度外,中国人怎么那么怕死呢?我估计,就算政府如今放松管控,民众大概也不会同意。 还有事,给老妈弄牙是个难题,年纪大了,很多牙科不接待。 还得找房子,我这里月底到期,房东要出售,从五月份就张罗看房子,他估计想房租收着,挂牌卖着,搞不好到期前有人看上了,两头都不耽搁。有时候我是真的不在,有时候假装不在。谁愿意天天让人来打扰呢,尤其是我这种社恐患者,连自己找房子也觉麻烦。

回乡记(八)

图片
十七岁那年,老赵还是小赵,高考落榜。 张榜那天,他兴冲冲骑着那辆凤凰牌的加重自行车到二十公里外的县城,正遇上拉练的军车过境。一辆接一辆军绿色带蓬的大东风,头尾相接,缓慢前行,沿路围观的群众热情洋溢,把各种各样的东西往车上递。坐在蓬里的年轻士兵,脊背挺直,拘谨地微笑。 小赵在马路边伫立片刻,心想好神气啊。可是他记挂着贴在学校门口的那张成绩榜,不敢多耽搁,推着自行车,挤过人群,费了好大劲,终于来到了学校门口。看榜的人不多,没有相熟的同学。可能都去拥军去了吧,他心想。 他平常成绩中等,高考后估分,感觉应该至少能上个专科。那时候,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考个大专已经算是家门有幸,他有自知之名,对成绩也没有过高期待。然而,最终看到“赵军 380分”的时候,他眼前一黑。他连400分也没考到,别说大专,中专也没有希望。 沮丧让他无地自容,他想赶快离开,免得一会儿碰上同学。他避开大路,避开拥挤的人群,抄小道骑出县城。他往回家的方向骑,他一直蹬到浑身汗湿,骑过了拐进村子的路口,骑到精疲力尽才停下来。他停下的位置在沟边,他坐在沟沿,失神地望了一会。时值盛夏,草木葱茏。沟底有个水泉,反射着下午两三点的阳光。 朱莉 512分。有一瞬间,他想起成绩榜上的这个名字。朱莉是他的同班同学,家在县城,父亲是邮局局长,长得漂亮,成绩又好,所有人都喜欢她。她能读个很好的一本学校了。他想。 小赵在那里一直坐到太阳西沉,肚子咕咕叫。他最终不得不硬着头皮回家面对父母,还有兄弟姐妹,还有一村子的人。他在村口遇见父亲,背着手出来找他,焦急写在脸上。但看他那副光景,什么也没说,拍拍他的肩膀,接过车子骑上去,示意他坐上后座。 小赵坐在灶前,把头埋在碗里,吃着母亲给他留的一锅子面。父亲坐在门槛上,面朝着院子抽烟。 “大,我想去当兵。”他放下碗,小声说。 一切都很顺利。送兵那天,全家都来到县城。鞭炮齐鸣,硝烟弥漫。他胸前戴着大红花,站在新兵队列里,觉得十分骄傲。没考上大学也无所谓,能成为“最可爱的人”,为国效力,不比上大学强太多吗? 上车之前,他扭转头。他看见母亲在抹眼泪,弟弟们在冲他挥手,父亲背着双手,微笑地远远看着。 他和一帮新战友,坐在张榜那天看到的那种军车里,驶往军营。可惜朱莉了,她想起那天。正是在那天,朱莉在往军车上扔苹果的时候,意外摔倒在车轮之下。小赵没看到,是后来同学告诉他的。他后来还见过一次朱刚,朱莉的弟弟,也...

胃镜肠镜一起做是种什么体验

四十岁过后,一直惦记着要去做个肠镜。我家有病史,我哥是溃疡性结肠炎,得了已经二十年。我看到他这二十年间饱受疾病的折磨,如履薄冰。 刚确诊那时候,他说是空调吹的,那年夏天,新卖了空调,终于享受到现代文明成果,如饥似渴,每天晚上开着空调睡觉,以致凉了肚子。这个说辞不知道如今他还是否坚持,但空调猛于虎这件事,一定是深植灵魂的。所幸他住在兰州,夏天不会太热,没有空调也不是什么大事。但假如是我,要以这样的理论指导生活的话,那就过不下去了。 我每个夏天都开着空调睡觉,但想要做肠镜,却不是因为怕凉了肚子,而是怕有遗传基因。加上,年龄到了。 可是总听普通胃肠镜检查很可怕,于是就想无痛,做那种可以同时检查以及处理息肉的。又看了一篇科普人自己的检查记录文章,要住院,前后还要几天准备及恢复时间。被畏难情绪笼罩,一直拖到现在。从老家回来,算是了结一件父母的大事,接下来该了结自己的事,再拖下去,上班了又没时间了。 挂了个主任医师,50块钱。后来证明这钱花的冤枉,一个普通医师的号只要13块,而只做检查不看报告的话,只需要挂个简易门诊,3块钱搞定。候诊一小时,看病三分钟。这个主任医生问诊+开单子,全程讲话5句。第一句:什么情况?第二句:有什么症状?第三句:做无痛?第四句:最近有没有去过外地?第五句:不谢。 没有做无痛,因为要全麻,需要有人陪侍在侧,我不想麻烦别人。也因为看了一些信息,确定普通胃肠镜并非像江湖传言那么难以忍受。本着吃苦耐劳的大无畏英雄主义革命情怀,决定向虎穴一探究竟。 预约在四天以后。40岁以上要先做心电图,确保不会猝死在检查台上。哈哈,你看多无奈,已经是心脏病高危人群了。还要做核酸,确保没感染。所有费用加起来860块。 开单子当天,正值成都本土新冠确诊3人的第二天,全城风声鹤唳,医院里检测核酸的人排成了长龙。我咨询了下医生,说缴费三日内有效,就没参与排队,做完了心电图,直接回家。 到第三天下午再去,排队的没了,一分钟也不用等,做完就走,庆幸自己的英名决断。 检查当天,凌晨三点被闹钟叫醒。为了清肠,要在5点以前,喝完2000ML药溶液。有人把这个喝药的过程也渲染得恐怖异常,声称喝吐了,也没喝完之类。对我来说,虽谈不上甘之如饴,但两个小时喝完2L水,也不是什么艰难任务。溶液除了泻药,主要补充电解质,甜甜的咸咸的,不好喝也不难喝那种。我想,喝不下去的人,可能是平常水喝太少了,或者喝酒太...

“跪舔”台湾的同时,我还是个中国人

本来事情已经过去好多天,无意再提起,但今天 @Cherryyoko櫻桃陽子 又问起,回答完了她之后,心绪又被搅动了,觉得不如来写一篇文章,表明我的态度。 就像我在 陽子 的文章下面写的一样,我来到matters,一为自由表达,二为拓宽眼界,和墙外的世界建立联系。很庆幸,过去的一年多来,我的这两个目的都达到了。 我可以不受审查的书写,写我想写的一切。同时,通过这些书写以及互动,我相信我和大家之间建立起来的联结是真实而有意义的。来到这里,我才知道,不只是墙内的我,很多这里的港台包括新马的朋友,之前都没什么和中国人交流的经验,多数印象来自二手信息。而互联网上,负面消息总是跑得比正面快,这导致如果你对一件事没有那么真正有兴趣的话,那你就只能被动接受涌向你的一切。说这些,也不是为中国开脱,中国如今除了经济状况,其它尤其人文方面以普世的价值来衡量的话,都在恶化(据说经济如今也是)。但是,假如你确实是通过二手甚至很多手信息来评价一个群体的话,那几乎可以肯定是有失偏颇的。 我还记得我刚来没多久,就在一篇关于香港光荣冰室拒绝讲普通话顾客的文章下面和几个香港人争论,他们认为冰室是个人财产,老板有权拒绝任何客人,被拒绝还试图沟通就是挑衅。而我认为,因为某个群休的语言拒绝招待,就是歧视。不是我扣帽子,因为我把自己代入,想像如果有一天,我怀着满腔热忱去看香港,想要了解那里的人,那里的事,却因为我讲普通话,我是大陆人而遭受敌意,那一定是不对的。我这么人畜无害,这么平和友好,却要因为某个群体身份遭遇欺辱,你竟然说这是正义。 因为幸运,我人生的早期,赶上了全球化的浪潮,又经过当年“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洗礼,我对于未来世界的想像,就是去国界,天下大同。如今听起来,好像很乏味,天真的可笑是吧?是的,我现在也觉得很可笑。但内心深处,我仍然会憧憬那样的未来。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自然融合,彼此尊重,敌意消失,从此和平友爱。因为有这样的憧憬,任何群体间的敌意,在我的价值观里,都是狭隘而反智的。 我理解因为经历和见识的限制,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全知的,偏见是客观存在的,而这也是交流的意义。在matters,我得到了很多港台澳甚至大马朋友的支持,我一直心存感激。我相信不只是因为同宗同语,还有一些普世的东西,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觉得这样的支持,是通往我的理想未来的桥梁。因而,我也一直希望释出善意,希望我也能成为...